中庸读后感50字(中庸读后感1500字)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每一个前进的历史时代就其所能达到的自身批判的高度(坚定性,彻底性)和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能够对经典作出更加丰富而深刻的理解。

人类的历史就是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经历苦难,英勇斗争的历史,人类以之一路走来,必将以之勇往向前,这是历史必然性(或称天命,天道),历史必然性决定了人性(或称人道)(人性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能动性。)的取向和内涵,历史必然性是人类精神生命的本源。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经历艰辛,克服一切是贯通于人类历史的主线,是人类迈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真理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是对必然的顺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知难而进,不畏艰辛,勇于担当,克服一切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人的历史史命,历史史命包含了人的信仰和敬畏,历史史命包含了一切超越性和神圣性,顺从历史必然性就进入了真理的境界即道的境界,道就是对天命的遵行和理性地把握。“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简洁明白地说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和精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构建起中国哲学光明正大的哲学本体。

“修道之谓教。”修的是什么道?修的是正己安人,正己正人的以人伦为本体的内圣外王的人道,教就是自教教人,自度度人,自化化人的道德实践。

世界是自己运动和发展的,世界的本质就是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周易》)生的本义就是创造,于人道就意味着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生机。

道是顺承,创造新生的过程,德是孕育,养护新生的能力。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道德的力量在本质上是积极的,能动的,变革的。道强调的是恪守中正的理性精神,德强调的是和谐和睦的现实力量,道德兼备才能致中和,正如《易传-说卦》所说“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顺应天道人德,适合事物义理,则天人合德、和谐统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安其所),万物育焉(万物遂其生)。"即中和位育(中和才能位育),这是天地人伦的精髓。五脏机能是人的生命之本,五脏机能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通于人伦,《黄帝内经》早已指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五脏端正坚固喜怒哀乐等情志才能发而皆中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心端正坚固五脏才能端正坚固,五脏端正坚固以心端正坚固为统领,致中和是以正心诚意为核心和前提的,整个《中庸》讲的就是正心诚意之道,《中庸》之法就是与天合德之心法。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如神。”“至诚无息。”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

朱熹认为《中庸》“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中庸章句序》)可谓一语中的。“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朱熹《中庸章句》)《中庸》之道可谓博大精深。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而能,问而知,思而得,辨而明,行而笃。

行而入圣,学而成器,习而利身。

此文与同道共勉!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019.html
(0)
上一篇 2022年6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2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