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晚景古诗,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晚景古诗,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视觉江苏网提供了杨洪江和杨桂宏的照片。

赏析:

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豪,他一生创作了近三千首诗词。大多数诗词都是他在触景生情的情况下创作的,也就是说,他的诗是由景物所激发而产生的。然而,在他创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首千古名诗时,他并没有面对着一江春水和美丽的景色,而是在观看一幅画作时创作的。他通过这幅画作,将画中的景色“特写”成了一首虚拟的诗歌。尽管他并没有亲眼目睹真实的景色,但这首诗的效果却丝毫不逊色于他亲自临景创作的作品。

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苏轼在汴京城内的一幅画作前,静静地凝视着。他沉思良久,然后挥毫蘸墨,在纸上写下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首诗。这首诗从此流传了千年。

福建建阳僧惠崇是宋初九僧之一,擅长诗词和绘画。他的两幅花鸟画作品《鸭戏图》和《飞雁图》被广泛赞誉。苏轼在欣赏了这两幅作品后,创作了著名的诗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苏轼观赏完《鸭戏图》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读来,仿佛能感受到现场的景象。

苏轼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七种景物,其中六种是惠崇在画面上创作的。这些景物包括疏落的竹林、摇曳的桃花、荡漾的春水、戏水的鸭子、满地的蒌蒿和短短的芦芽。这些景物错落有致地布局在一起,共同描绘出了一幅晚春美景图。透过稀疏的竹林,可以看到初放的桃花,几只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感受着春江的温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破土而出,长出了嫩芽,展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苏轼观察事物非常细致入微,情感奔放又细腻,他甚至能为水中欢快的鸭子感受到春江的温暖。通过这首诗,苏轼将惠崇的作品《春江晚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也将春天的蓬勃生机传递得淋漓尽致。

然而,才华横溢的苏轼并没有满足于此,他顺势又写了一个景物,一个在画面中根本没有出现的元素——河豚。这样的写作方式并不是苏东坡自作多情,也不是对惠崇创作内容不够完整的不满。相反,这恰恰展示了苏东坡在诗词创作中善于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尽管作品中没有出现河豚,但他能够信手拈来,自如地描绘出它的形象,而不会让人觉得画蛇添足。相反,这样的描写恰到好处,甚至给人一种更深层次的意境。

有些人可能会对苏东坡的“诗性思维”感到困惑。毕竟,他已经描绘了许多生动的景物,如竹林、桃花、春水、鸭子、蒌蒿和芦芽。那么,为什么他还要写一个画面上根本没有出现的江中河豚呢?

除了河豚想要上岸的原因外,苏东坡的另一个身份与之密切相关——美食家。苏东坡一生中涉足多个领域:文学、书法、绘画、治水和美食,并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许多成就至今仍被后人所推崇。他的经典诗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流传千年,广为人知。他的书法作品《赤壁赋》、《黄州寒食诗》、《祭黄几道文》等,历代景仰者、追随者和学习者众多。他在杭州任知州时修建的苏公堤以及他研发的美食,如东坡肉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考虑到他对美食的偏好,再看看他在这里特别提到了画中未出现的河豚,这并不令人惊讶。而且可以作为证据的是,苏轼的得意门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一带居民食用河豚的方式,他们会将蒌蒿、荻笋和菘菜这三种食材与河豚一起烹煮,因为这样搭配出来的味道最为鲜美。从这可以看出,苏轼在诗中对河豚的描写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现实生活的依据。也许当他欣赏惠崇的画作时,心里同时也在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够品尝到江中美味的河豚呢。

苏轼在诗中最后运用了一个巧妙的手法,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天的美好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量,给人一种大自然勃勃生机的深刻感受。原本静止无声的画面,在苏轼的笔触下瞬间变得有声有色,仿佛身临其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种诗情画意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唐代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专利,也是苏轼大量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

苏轼一直崇尚“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在他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江晚景的美丽景色。他用“江水如练”、“山光悦鸟性”等形象的词语,将江水和山光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之美。他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江水的柔和与山光的明亮相互映衬,使整个景色更加丰富多彩。

苏轼的诗词创作中,天工与清新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展示。他善于运用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语言,使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他的诗词中常常融入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以及对人生、情感的思考,给人以清新的感受。

总的来说,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这首题画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他一直推崇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创作理念。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也体现了苏轼对诗词创作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厉恩宝是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编委会的编委,同时也是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的理事,还是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南京市作家协会的会员。

编 辑 | 刘琼

微信公众号版权说明

如果您想转载本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请遵循以下规定:

1.要求保持图文完整,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删除或修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根据版权法规定,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属于Open***I。未经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擅自转载、复制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作者:Open***I

来源:Open***I GPT-3模型生成

3.对于未经授权转载的内容,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春江晚景古诗,春江晚景古诗赏析?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submission@dxscg.com.cn

报纸投稿:xcgbbtg@163.com

报纸投图:xcgbbtt@163.com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0833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7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