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英语大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文言文的“赏” 读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例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本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形式。在众多的语文阅读活动中,文言文阅读更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由于经典文化的积淀不多,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积淀经典文化,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我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紧扣文言文的各种“赏”读来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现将教学经历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陈述如下:

【活动方案】“赏”读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整堂课以“赏”为核心、以“读”来贯穿。由最初的自由朗读、老师范读,到后边各种形式的赏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意,疏通内容。学生最初的朗读只是给予读准、读通的标准要求,重要的是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感情。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记承天寺夜游》活动方案

序号

活动环节

主要任务 实施方案

导入新课

缓和师生课堂气氛,由月光景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缓和师生之间紧张的气氛,激活课堂氛围。 2、幻灯片出示一些带有月亮的图片,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停顿、揣摩作者的情感。

1、自由朗读、齐读、指名读 2、根据你的理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畅所欲言: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疏通文意

结合课文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画出自己不懂得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质疑探

创设情境读出美感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庭下入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括号里填上两个语气词,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想象那种情景,并试着让学生加语气词的方式,再让学生读出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们感受月光的美。

抓住文眼读出个性

让学生到文中把能体现“闲”的语句读一读,在具体的语境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能读出作者的悠“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为什么去找张怀明,引导体会作者当时的处境,在此基础上体会“贬谪的悲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的优美在领会到作者的处境后显得格外美丽,同时又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的旷达胸怀。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朗读中感受品味“闲”的内涵。

利用资料读出内涵

苏轼被贬黄州时,与兄弟子明的书信《与子明兄书》:“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借助资料文中的“胸中廓然无一物” 来理解文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感受作者内心空旷寂静,心无杂念的境界。借助资料来理解课文中具有同等意境的语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课堂升华

表演

在各种朗读下,与文共舞,与作者共鸣。让学生模拟表演文章内容,简短的文章情节,丰富的情感内容,学生边背诵边表演。

课堂延伸

手抄报 最后布置一个作业:以文章内容为核心,做一份《记承天寺夜游》手抄报。

【课堂实施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缓和师生之间紧张的气氛,激活课堂氛围。 幻灯片出示一些带有月亮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的这些图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看出来了。 生:都有月亮。 师:很好,你的观察很仔细。那同学们想一想,在咱们学过的古诗词当中,都有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呢? 生:学生思考、讨论。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同学们的积累真的很丰富,归纳的很到位。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把月亮作为抒情的载体,他们有的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苦,有的借月亮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那么被贬黄州的苏轼又会借这轮明月来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承天寺,去感受作者的情怀。 师: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在课前都对文章做了充分的预习,接下来,请大家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的情感。 (配乐)教师范读课文 师:好,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能根据刚才的要求,大声地朗读一遍课文吗? 生:大声朗读(摇头晃脑,声情并茂)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也很投入。下面让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2:读课文 师:嗯,刚才这位同学读完了,谁来对他的朗读做一下评价。 生:读得流畅,字音也非常准确。 生2:文章的节奏感把握的比较好 师:有不足吗? 生:语速有些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评价的不错。不过我请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标点符号,(用手指着“水中藻、荇交横”中的“、”号)这是什么号? 生:顿号。 师: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生:并列关系。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读? 生:水中藻、荇交横。(藻、荇连读,荇后面停顿一下) 师:好,读古文就是要把停顿读准,节奏感读出来。来,我们一块齐读一遍,注意停顿。生齐读。

三、结合注释,自通文意

师:在咱们大家的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老人家一起游览了承天寺,可是老人家满口之乎者也,我们还得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课文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画出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在小组之间讨论,如果还有不会的问题,一会儿咱们共同解决,好吗? 开始 生:翻译课文 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看大家基本上完成了,经过讨论,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遂至承天寺”中的“遂”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他 生:于是、就 是:同意吗? 生:同意 师:“盖竹柏影也 ”中的“盖” 生:覆盖,盖住 师:同意吗? 生:我认为是“原来是”意思。 师:那你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原来是竹和柏的影子啊 师: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生:摇头 师:那老师问大家,“月色入户”中的“户”是什么意思? 生:窗户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不是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理解?

生:门 师:对,“户”在文中指的是门,“足不出户”大家听说过吗? 生:听过 师:这里的“户”就是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创设情境,读出美感

师:大家翻译的很准确,看来预习的很到位,可是学古文只理解字词的含义师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家不断地深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就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接下来,请大家针对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你最想问的问题。 生: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生:看月色。 师:在家里不能看月色么? 生:他去找朋友,是想和朋友一块欣赏。 师:谁来读一下这句话“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生:生读 师:东坡为何寻张怀民? 生:…… 师: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张怀民的资料。(出示文字) 学生齐读材料 师:东坡为何寻张怀民? 生:因为张怀民和他一样,都是被贬之人。 师:对啊,都是被贬到黄州,同病相怜。为什么深夜起行?他们又一块做了什么?生:因被贬心情不好,睡不着,所以深夜起行。 生:他们在庭院中散步 师:男同学齐读一下这个句子。 男生(齐读) 师:被贬,却在庭院里散步,还能赏月,没有因被贬伤情,可见…… 生:他们心胸豁达乐观。 生:他们能借“月色美景怡情悅性”。 师:说的真好,这叫志同道合。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如何怡情悦性的? 学生第一次尝试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说到乐,东坡和好友张怀民他们的快乐是什么呢? 生:是欣赏美景。 师: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美景——月。 生:还有竹柏,不,是竹柏影。 生:还有水,藻、荇——水草。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没有水,是洒下的月光。 师:哪个字告诉了我们:这里没有水? 生:“如”。 师:“如”是什么意思? 生:“如”是“好象”的意思。“如积水”就是“好象是水”,其实不是水,是月光。 师:很好,另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这里同样没有“藻、荇”,哪个字? 生:“盖”。 师:“盖”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盖是“原来是”的意思。句子意思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很好。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原来不是水草。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影”。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庭下入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括号里填上两个语气词,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生:揣摩 生:第一处填“咦”第二处填“嗷” 师:能跟大家说一下你的理由吗? 生:当苏轼和张怀民走在院子里的时候,被这优美的景色陶醉了,看到院子里的竹柏的影子,谈们感到很困惑,什么时候有了这“藻 、荇”,所以,用“咦”。一会儿明白过来,原来是竹柏的影子,所以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用“嗷” 师:你说的很好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如此优美的月? 生:描绘 师:多美啊,九百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要穿越时光的千山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该用什么语气看来的呢? 生:欣喜地、舒缓的语气。 师:你试着融入自己的情感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生:朗读月光景的句子。

2、抓住文眼,读出个性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朗读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俗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一篇文章按照十分来计的话,朗读给人的美感可以达到七分,下面,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声音把这月光之美变现出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 生:朗读 师:刚才有个同学问我,苏轼被贬黄州,心情肯定悲伤,他那里还有心情来赏月啊?这个问题,老师也一时半会儿回答不上来,谁来帮帮他。 生:这里的“闲人”不是“没事可做的人”的意思。 生:“闲”还可以解释为“闲情雅致”。那么“闲人”应该就是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你说得真好。苏轼不是闲得无聊的人,他是一个有闲情雅致的人。那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篇小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读出节奏感,读出苏轼的闲情雅致。来,元丰…… 师:思考一下:读这篇文章你是用什么样的情感。 生:因为苏轼被贬,所以我用低沉的情调。 生:我觉得应该是悠闲,因为虽被贬,但还是很悠闲地赏月。 师:既有低沉又有悠闲,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表现出来呢? 生:稍微慢点。 师:好。我们就用这样的语速、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怎样才能做到呢?东坡有没有在文章里告诉我们? 生:没有。 师:没有么?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在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的心境吗? 生:思乡。 师:对啊。不用李白告诉我们他思乡,我们也知道他思乡。他诗句里的“霜”是冷的,景冷,心也冷。景语告诉我们他的内心情感。那么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又透露出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我们先把他的景语读一下: (出示文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齐读)

3、利用资料,读出内涵

师:你觉得这句景语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大家思考1分钟,然后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生:苏轼心如止水,内心非常的亮堂。 师:你是从“积水”得出来的吧?(学生点头)非常好,还能看出什么? 生:苏轼当时心无杂念,这可以从“庭下如积水空明”看出来。 师:“空明”是什么意思? 生:澄澈,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样。 师:说的很好。不过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你从中有没有新发现? 师:大家一起念一下。(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是苏轼在黄州时写给堂兄子明的信中写到的一段话。 师:这段话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的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生:“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找的好。不过,我说错了,不是一句,而是两句。还有一句更类似的,能找出来么? 生:“胸中廓然无一物” 和“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差不多。 师:非常好。“胸中廓然无一物”能解释一下么? 生:就是说心里很开阔,没什么杂念。 师:苏轼是在告诉我们: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们: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他们都忙这干什么呢? 学生思考 生:追名逐利。 师: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往往被利欲熏了心,心被钱塞住了,致使美景在眼前却什么也看不到。而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出示文字) 师:好。我们现在对苏轼是不是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深夜起行,寻友同乐,赏月夜游,多么洒脱,被贬黄州的苏轼在黄州的四年又四个月里,创作了许多的精彩作品: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同学们掌声响起)与文共鸣,给作者喝彩!

五、课堂升华:表演

师:此刻,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诵读课文。这次的诵读与以前不同:我们模拟表演,一人诵读,另一个同学模拟文章场景。 生:模拟表演

六、课堂延伸:手抄报展示

师:大家的表演很精彩,老师也很受感动。布置一个作业:以《记承天寺夜游》的课文,想象场景等为主要内容,做一份手抄报。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学习,真开心,下课!

【效果呈现】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篇幅不是很长,理解难度不是很大。但能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有所感悟,有所思考。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在备课之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尤其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了解。这对驾驭教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章对于月色的描绘很是出色,在教学的过程的当中,我抓住了这一点,充分利用生本、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悟与思考。注重了学生生成。效果也不错。

崔德源同学朗读课文

高睿哲同学背诵课文

我觉得很堂课还有不足,那就是课文与课外读物的对比生成不多。课堂延伸深度不够,今后还需继续努力。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113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9日 上午10:04
下一篇 2022年7月29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