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余华老师

余华,余华……”,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位“张三老师”的脸,许多年前,他曾在班上说过,“古有司马,《通鉴》知古今;今有余华,行书淡蹉跎。”《第七天》是我与余华的初遇,而这初遇,发生在一家书店的经济促销区里,只用几眼,便从杂书之中拣出了它,前后几分钟罢了。这种相逢,就如同是和作者本人一样,说不明的亲和力,让人如沐清风。

我眼中的余华老师

余华先生


《第七天》初读而言,打开了我对文学板块中正所谓“癫狂”,“魔幻”的新世界的大门。死人有活人的活法,活人有死人的死相。不必说,这是一本好书,但因销量不佳埋在了错杂的书堆中。我并不为它的埋没而辛酸和惋惜,只因书同良伴,缘分一道桥,一遇上便永不分离。


再到后来,依稀记得,一天下午,在表哥的书桌上,借阅了《活着》这本书,不为别的,就单凭着书页的轻薄,我以说不清的畅快读完了它,初论来说,只觉得是旧新时代交替之下人物主线的叙事罢了,表哥见我翻阅完书后,只是说了句“看完了?”,我应声答道是的,现在想想,果然是自己的浅薄导致视角上的“小”,多少有点一叶障目的感觉了。后来的日子里,与《活着》的相逢便是大学课堂上,一次思政老师放映的电影版了,虽然改动有出入,但不大影响观影体验,看完以后甚至每人还写了份感悟报告。我想,原文如此的通俗性才拍出了影片中历史的真实性。

我眼中的余华老师

何谓苦难


再此后,当我和“余华老师”熟络了,便又买了其它的书籍,例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等。越长大,越知晓为何“今有余华”了,他已然非其个人,而是一种文化标签,文化象征和某种意义上的“巨人”了,就如同墨家中的巨子一般。


若说是比做鲁迅一般,我个人以为,是不差十之七八的,当然,是从各个角度,观念,态度上去考虑的。说他幽默吧,确实,又沾点黑色韵味,说他古董吧,文气老练厚朴,但一切的一切,又透出超越时空的成熟和冷静,是真正直面生老病死的勇者。行者行之,则途行无疆。

我眼中的余华老师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1708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月4日 上午2:40
下一篇 2023年1月4日 上午7: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