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篇)x大心得体会素材汇编,含各单位、部门领导心得体会(十一)

目 录

一、高层及部委
1.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
2.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7
3.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4
4.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1
5.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8
6.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35
7.
发挥网络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42
二、地方党委
8.
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足功夫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甘肃落地见效 47
9.
带头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黑河赶考之路 51
10.
铸牢政治忠诚矢志团结奋斗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实践 54

11.
牢记三个纲领走好四条路子 56
12.
坚定政治方向坚持实干导向奋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林都落地见效 58
三、人大
13.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60
四、政协
14.
全面发展政协协商民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63
五、纪委
15.
以铁的纪律保证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三湘大地落地生根 67
16.
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基层治理 70
17.
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性践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播报文章 72
18.
创新工作方法,贡献纪检监察力量 74
六、组织部
19.
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 76
20.
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 79
21.
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82

七、办公厅
22.
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中彰显党办担当 84
八、政府
23.
深学细悟领会精髓要义知行合一开创发展新局 87
24.
学思践悟实干笃行奋力谱写现代化黑河建设新篇章 91
25.
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93
26.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97
九、统战
27.
三大品牌激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基层治理 100
28.
把握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103
十、团委
29.
坚持“党管青年”扎实推动新时代青年工作实现新发展 105
十一、政法
30.
深学细悟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开创镇江政法工作新局面 107
31.
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109
32.
勇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排头兵 111
33.
深学细悟促实干踔厉奋发担使命 113
34.
奋进伟大新征程书写新赶考之路的法院答卷 114
35.
笃行实干推动人民法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116
36.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法院工作全过程 118
37.
奋力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120
38.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六盘水公安机关新担当新作为 122
十二、部门
39.
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陕西 125
40.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谱写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新篇章 129
41.团结奋斗埋头苦干向文化新辉煌阔步前进 132
42.以高效能市场监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35
43.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建设 138
44.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40

45.在斗争中学会斗争 141
46.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 144
47.以“四个聚焦”打造“四个财政”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财政领域落地见效 146
48.以优良作风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150
十三、企业
49.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动国资国企做强做优做大 152
50.围绕改革创新发展强化监督 157
十四、高校
54.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0
十五、其他
51.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新型政党制度 164
52.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发展服务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167
5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171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宣部xxx 李xxx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 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 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 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正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从 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 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在百年奋斗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 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 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时代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要求我们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同时,我国发展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的新期待,对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党坚持胸怀天下, 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 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应对 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些理念和实践的贡献, 从深层来说渊源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结合中国 国情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文明的 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人民不仅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 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我们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国际地位显著 提高,就越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多的人

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撑,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要把这一根本制度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体现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定不移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地用以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 其引领作用。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 本的基础工程,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 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 量。
(三)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化建设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

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 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要发扬 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 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正 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 种错误观点。
(四)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 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 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发展,给文化创新创造 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 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 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 立根铸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三、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落实好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压紧各级党委责任,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

人心,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哲学社会科学 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实施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 力支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 识形态、党管媒体,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 主流舆论新格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掌 握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的主动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健 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 力量。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柱、力量之 源。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 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 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 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 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 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要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为抓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 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 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要把发展文艺事业放在突出 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要坚持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 文化经济政策。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 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 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健 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 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 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 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 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5000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要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国家xxx委员会主任 杨x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健全党统一领导、全 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是着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 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战略部署,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践行初心 使命、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带领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提 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不 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断开辟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
一、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中形成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
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一)旗帜鲜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体系牢固确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 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党 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变革彪炳史册,根本在于 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伟大斗争实践检验和党心民心选择中,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 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这 “两个确立”是新时代最重大的政治成就,也是最重大的制度成果。党中央把 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 任务,明确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党和国家机构 职能体系和党领导各类组织、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 领导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领导全面覆盖,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

强有力。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心聚力向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砥砺奋进。
(二)创立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党中央做起、从高级干部严起, 坚持抓住主体责任“牛鼻子”,以上率下、逐级压实责任,努力把负责、守责、尽责体现到每个党组织、每个领导岗位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 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 出完善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党中央制定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在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中明确和细化责任规定。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有力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砥 柱中流、力挽狂澜,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以非凡的魄 力和定力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 隐患,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党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建 立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各级党委统筹指挥、纪委监委组织协调、职能部门高 效协同、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的反腐败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动态清除、常态惩治的运行机制,创新查办重大案件制度机制,创造性运用“四种形态”政策策略;在查办案件全过程谋划推进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深 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正向引导和警示教育,不断铲除腐败滋生土壤,成功 走出一条依靠制度优势、法治优势反腐败之路。
(四)形成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机制,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作出表率,带领全党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建章立制,推动出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指导意见,完善津贴补贴发放、开会发文、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国企商务

接待、制止餐饮浪费等制度规定,健全扶贫、民生、扫黑除恶等领域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完善每月公布查处结果、重要节点通报曝光制度,扶正祛邪、久久为功。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不断向上向善,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更加同心同德,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更加稳固。
(五)坚持依规治党、严格制度执行,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党的历史上制度成果最丰硕、制度笼子最严密、制度执行最严格的时期。党中央把制度建设贯穿新时代党的建设各方面,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为框架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实现落实党的领导有制可循、从严管党治党有规可依。把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制定修订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组织处理规定,修订纪律处分条例、处分违纪党员批准权限和程序规定、巡视工作条例,强化执纪问责,全面提升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坚持依规治党、加强自我革命制度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之治”的独特密码。
(六)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监督制度融入党和国家治理体 系,设立国家和地方监察委员会,与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实现对公 职人员监督全覆盖,以“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为重点,以党内监督为主导, 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 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协调。立足增强监督全覆盖有效性,制定派驻 机构工作规则,出台关于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整改和成果运用等规定,推动纪 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发挥党员民主监督作用,修订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制定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 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党和国家监督制度“四梁八柱”初步建立,党的自我革命 监督网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发自党的初心使命,凝结新时代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特征和宝贵经验,实现了党的自

我革命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高度统一。
(一)彰显党的初心使命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成立之日起就为了人民不断自我革命。百年党史充分表明,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民立场使我们党最有底气和勇气进行自我革命,党的崇高追求、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我们党坚持不懈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党的性质和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党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同时,能够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有机统一,人民监督是外在约束,要求我们党必须时刻保持人民性;自我革命是内在自觉,我们党的性质要求必须主动践行初心使命、不断适应人民需要。可以说,党的初心使命是坚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原点和动力源泉,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党坚守初心使命的重要保障。只有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接受人民监督,不断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才能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团结带领人民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二)贯穿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新时代伟大实践,创造性提出党的自我革命重大命题,精辟阐述伟大自我革命的战略意义、基本内涵、实践要求等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问题,深刻阐释内靠自我革命、外靠人民监督的辩证统一关系,极大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党的自我革命,是我们党不断进行全面自我改造,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持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期过程。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必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贯彻到每一部党内法规的指导方针、工作原则、重大制度和具体举措中,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制度规范、确立为行动遵循,通过发挥制度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利长远作用保障党的创新理论有效落实,不断使主观努力顺应客观规律、主观条件符合客观实际、主观作为满足客观需要、主观治理促进客观治理,形成依靠党自身力量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推动创新、实现执政能力整体性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汇聚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在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需要不断以解决管党治党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把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提炼集成、固化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

针对以前一度出现的管党不力、治党不严问题,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聚焦“七个有之”严明政治纪律,带动各项纪律全面从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 责任落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障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重大决 策部署落地见效。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明确中央八项规定就是政治 纪律,把纠正“四风”要求融入党内法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个节点 一个节点坚守,为党和国家事业开创新局提供有力作风保证。着眼遏制腐败蔓 延势头,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制定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 意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巩固拓展反腐败斗争压 倒性胜利。紧盯“关键少数”,制定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 破解对“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动修改宪 法,设立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颁布实施监察法及其实施条例、公职人 员政务处分法、监察官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促进执纪执法贯通、有效衔接司 法。这些工作,都有力推动了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四)体现坚持制度治党重大创新。党中央把依规治党摆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位置,突出制度建设鲜明政治导向,紧紧围绕坚持党 的全面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守理想 信念、正风肃纪反腐、敢于善于斗争、强化责任担当等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做到规纪必依、执行必严、违反必究。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推进国家法律法规和 党内法规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坚持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并重, 出台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等规定,督促领导干部带头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坚决 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让法规制度真正“带电”,营造尊崇制度、遵 守制度、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
三、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继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保障。党的自我革命是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完整体系,是具有严密内在逻辑关系的系统工程。要不断

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强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筑牢推进自我革命的思想根基。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以部委党内法规、地方党内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党内法规权威性和执行力,更好发挥制度的引领保障作用。
(二)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伴随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监督体系建设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做实做强党委(党组)全面监督,加强对各类监督主体的领导和统筹,使监督工作在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更加协同,推动党的领导和监督一贯到底。坚持在党内监督定向引领下,促进各类监督既依照自身职责发挥效能,又强化关联互动、系统集成,形成同题共答、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完善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的制度,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把自己摆进去,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强化政 治监督,以党中央决策初衷为出发点,以“国之大者”为着眼点,以督促监督 对象履行职责使命为着力点,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 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中央战略决策、各地区各部门实施推进、基层具 体实践衔接起来、一致起来。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结合实际的监督检 查就跟进到哪里,建立健全台账管理、动态跟踪、限期办结、督查问责、“回 头看”等措施制度,真抓实干、锲而不舍,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 实见效。
(四)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科学具体、务实管用,各级党组织及其“一把手”要以坚强党性和决心扛起监督主责,逐条对照落实意见提

出的任务要求,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抓好监督,用好监督措施,做到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把工作成效最终体现到严促执行上。对“一把手”和领 导班子监督是由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组成的体系,其中上级 监督最有效。要加强上级党组织及其“一把手”和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党组织 及其“一把手”的监督,支持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同级监督,形成层层既抓 本级、又抓下级的工作格局。
(五)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巡视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制度安排。要坚持政治巡视定位,聚焦党中央大政方针,重点发现影响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着力纠正政治偏差,发挥政治监督和政治导向作用。要全面贯彻中央巡视工作方针,下更大气力深化巡视整改,压实被巡视党组织整改主体责任和纪检机关、组织部门日常监督责任,坚持各级党组织主抓,坚持从本级本人改起,推动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深化改革、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班子队伍建设。要完善整改情况报告制度,健全整改公开机制,督促精准处置巡视移交线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真改、实改、深改、持久改。
(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要靠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切实扛起责任,把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好。要把履行 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抓党建、管权力、促业务、保落实的关键,推进“两个责任”坚守定位、高效联动,构建明责履责、担责追责的严密机制,完善管 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制度,加强对新提拔干部、年轻干 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体系,推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以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管党治 党,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xxxx 何x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动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带来的种种新风险新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发展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跃上一个大台阶。
(一)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经济运行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经济政策的跨周期设计和逆周期调节,既保持了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2013年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6.6%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国;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1 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同期的11.3%提升到1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美元从6301美元提升至12556美元,赶上并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3亿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1.91%提高到2021年2.44%,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 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 万米海试,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 自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投入商业运行,“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 成功投产。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 学中心创新能级持续提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跻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 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三)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年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 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进程加速,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增加 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现代基础设施 网络持续完善,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建成5G基站 占全球总数超过60%。区域发展成就辉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 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 1.69、1.87下降到2021年的1.53、1.68。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4.7%。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 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 展。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 环境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 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 勃展开,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截至2022年10月中旬,

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6.1万列,已通达欧洲24个国家、204个城市。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五)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制度逐步落实,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大幅提高,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4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6亿。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2亿多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粮食产购储加销体 系不断健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立健全,多个能源品种产能位居世界第一,风电、太 阳能、水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紧缺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进 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着力畅通经济循环,努力稳 链强链、补链延链,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 供稳价有力有序,技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提升。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新时代10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和积累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 引。中国经济像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领航掌舵越重要;越是形势 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定海神针”作用。新征程上,必须 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执行党中央战略决策不 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不折不扣,坚定有力地完成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目 标任务。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 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必须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 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 时调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有力指导了我国新的发展实践。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 发展理念,才能有效破解一系列结构性、周期性、体制性问题,才能有效应对 外部冲击,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新征程 上,必须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奔着问题去,

向着目标走,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格局 调整、社会结构变化,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 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解决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 努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五)必须坚持向改革开放创新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着 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阻滞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不断破除,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幅提升、动力持续释放。新征程上,必须坚 持开拓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开放,正确处理国 内循环与国际循环、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等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六)必须坚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容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发展的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顺利推进。
三、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好各项经济工作
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落实好。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上下更大功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稳定外需,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二)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科技创新制度保障,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和激励引导机制,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质量强国建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健全和发展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新型的产供储销体系,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
(四)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 局,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 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 空间体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 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支持特殊类型 地区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五)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好的政策 和制度环境,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 企业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 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 改革,加快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为资本设置“红绿灯”,

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六)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持续完善外资安全审查机制,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七)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处理好发展与减碳关系,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落实好碳中和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八)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 机会公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 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加快义 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 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国务院xxx理 胡x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一、深刻认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党 的十九大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调把 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新时代新 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 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当前,与 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发展不平 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 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新时代新征程,要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补上“三农” 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三农”工作 新的历史使命。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乡

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这些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乡村面貌发生焕然一新的变化。农村不是凋敝落后的代名词,完全可以与城镇一样,建设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承载地。2021年,我国农村户籍人口7.6亿人、常住人口4.98亿人,未来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他们与城镇居民一样,也向往在居住地就能过上现代生活。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坚持不懈地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努力将农村打造成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 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耕 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基因密码,也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 神财富。在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衰落凋零, 一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亟待纠正治理。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 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 魅力和风采,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准确把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本内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涵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个领域,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内涵十分丰富,总体上要把握好以下要求。
(一)农村要逐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离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村道路、供水、能源、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健全,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条件还需持续改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需要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目标,努力实现:农村基本生活设施不断完善。乡村水电路气信和物流等生活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备,农村住房建设质量稳步提高,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

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县乡村统筹配置、合理布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环境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卫生厕所进一步普及,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乡村风貌各具特色。村庄风貌突出乡土特征、文化特质、地域特点,既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备、设施完善,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二)农村要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现在越来越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在县域内就近就地就业。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有1.62 亿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占全国2.93亿农民工总数的55%。需要全面拓宽乡村发展空间,增加县域就业容量,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努力实现: 乡村就业更加充分。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得到有效开发,乡村产业发 展提供更多就近、稳定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就业,农民生产 经营能力、就业技能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农民增收长效 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乡村 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农村营商环境显著改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不断强化, 各类人才留乡返乡入乡就业创业,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
(三)农村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振兴不能仅盯 着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改善,忽视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加强 “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 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抓实建 强,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乡村善 治水平显著提高。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 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农村移风易俗取得扎实进展,农民精神风貌全面提振, 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 平安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社会环境始终保持稳定。
(四)城市和乡村要各美其美、协调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但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也是客观规律。需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农民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自由流动。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得到有效保护。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扎实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点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从政治高度和全局高度,抓紧抓好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乡村“五大振兴”, 产业振兴是第一位的。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才能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做大做强种养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全面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树立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导向。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带动作用,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正确把握工商资本在发展乡村产业中的作用定位,设置好“红绿灯”,加强全过程监管,引导工商资本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与农户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不仅要巩固下来,还要有进一步的发展,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止出现整乡镇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要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补短板、促发展,确保兜底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要健全农村低收入

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强化救助资源整合,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救助,筑牢兜底保障网,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抗风险能力。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引领, 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道路、供水保障、清洁能源、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仓储保 鲜和冷链物流、防汛抗旱、数字乡村等设施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 生产的建设项目。要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 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立足乡土特征、地 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传承好历史 记忆,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 版“富春山居图”,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那一套,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要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填平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 保障、养老托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农 村人口结构和社会形态变化,加大县乡村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和统筹配置力度, 推动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分级解决不同问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县 域内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强调的是,乡村建设主要是解决“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问题,不是要另起炉灶搞新村建设,更不能违背 农民意愿搞大规模村庄撤并、赶农民上楼。
(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事关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和农村社会稳定安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坚定不移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各类乡村组织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把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健全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工作导向,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发挥县级在乡村治理中领导指挥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整合乡镇审批、服务、执法等各方面力量,提高为农服务能

力。更好发挥村级组织基础作用,增强村级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能力。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推行乡村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城市滞后,主要在于适应农民群众特点的载体平台少。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方法。积 极探索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和引导,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结合农 村受众和对象,增加更多具有农耕农趣农味、充满正能量、形式多样接地气、 深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供给。要深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明确顶层设计和系 统谋划,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抓手和载体,划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界限, 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 引导农民群众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六)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大中城市相比,在县域范围内打破城乡分割格局,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成本更低、更具现实可行性。要推动形成县乡村统筹发展的格局。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加大县乡村统筹发展力度,强化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内统筹布局,持续推进县域内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在县域内基本实现城乡一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政策体系, 逐步在县域内打破城乡的界限,淡化市民农民概念,推动形成农民在工农之间自主选择、自由转换,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进退有据的生产生活形态,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七)健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抓,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建立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切实提供好基本公共服务,做好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公共设

施建设等,农民应该干的事、能干的事就交给农民去干,健全农民参与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的机制。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社会风俗习惯不同,再加上农村工作直接为农民服务,随时接受农民检验,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尊重规律,紧密结合实际谋划和推进,坚决防止和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定维护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以优良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强化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历史贡献。

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xx省委书记 黄xx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 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 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报告从6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 和鲜明特质,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 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我们要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 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 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衡量一种思想理 论先进性的根本尺度。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 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党的理论之所以得到亿万人民拥护,就在于 始终秉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 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对人民怀有深 沉真挚的情感、厚重强烈的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来自于人民,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 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生 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无论是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还是坚持“人 民至上、生命至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都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

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体会“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根本性意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价值取向。要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要深深植根亿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及时概括提炼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素有的精神气度,自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贯穿着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古今中外治乱兴衰的历史规律,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种自信自立, 根源于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来自于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历程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彰显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和精神风貌。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自信自立始终都是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

定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有定力、有主见,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反对各种形式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既不能无视快速变化的实际,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我们信仰的是科学真理,走的是人间正道,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 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710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4月17日
下一篇 2023年4月1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