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调查研究心得体会汇编(26篇)

2023年调查研究心得体会汇编(26篇)

目录

    1.“交朋友”是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关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学习体会 3
    2.《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学习心得 14
    3.【学思践悟】@选调生 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17
    4.【学思践悟】“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总书记这样言传身教 19
    5.【学习调查研究】邓小平与调查研究 37
    6.【学习时间】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创造百年伟业的重要法宝 44
    7.【学习心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精神心得体会 57
    8.把“问题”变“课题”,把“难点”变“亮点”—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心得体会 60
    9.从山穷水尽到柳暗花明——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感悟 63
    10.调查研究察真情,凝聚合力抓落实 ——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心得体会 65
    11.调查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69
    12.关于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 71
    13.关于学习调查研究的若干体会 75
    14.七次量衣一次裁 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感悟 79
    15.让大地赋我们无穷力量——写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 82
    16.委员学习:开展主题教育要把加强理论学习和深化调查研究结合起来 106
    17.写好调研文章 答好时代之问—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心得体会 111
    18.学理论·悟思想·谈体会《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 113/
    19.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心得体会 115
    20.学习时报:调查研究重在求实效 120
    21.学习时报:年轻干部怎样做好调查研究 123
    22.学习时间:毛泽东如何在调查研究中获益 129
    23.学习心得XX:做实调查研究 134
    24.学习有声·XX篇:调查研究要端正态度 138
    25.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学习《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感悟 141
    26.做足功课 拥抱机遇——撰写调查报告的一些体会 143

“交朋友”是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关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学习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出“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这就需要我们有“与群众交朋友”“拜群众为师”的态度。在志愿服务的调查中,就是要与志愿者以及相关群体人员交朋友、多交流,真真正正了解实际情况,真真正正发现困难问题,真真正正探讨解决方法,真真正正促进创新发展。
    毛泽东同志1941年在向中共中央妇委、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作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提出,“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习近平同志在2021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些叮嘱,对于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社会工作者等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结合多年来开展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体会,围绕“交朋友”进行探讨,提供交流分享。
    一、与志愿组织负责人交朋友,一起谋划中思考
    多年来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是有赖于一批有热心、有担当、有作为、有奉献的负责人。因此,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首先就是发现和接触一个个组织的负责人,通过他们了解和分析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中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具体情况。与这些负责人“交朋友”的关键,就是要“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我从1995年开始到深圳经济特区做志愿服务调查研究,迄今将近30年,发现所接触的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真正交谈的时候,都是很少说个人的事情、生活的事情,都是说志愿组织发展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创新的探寻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是与他们一起探寻、一起分忧,在推动组织发展的同时,也调查了解许多真实的情况。
    例如,我最近到一个“社会化”的党员志愿服务组织调查交流。为什么说“社会化”呢,这个组织不是党政机关组成的,而是社区党员发起组成的,吸收很多机关党员、基层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成立10多年来,宣传报道介绍他们的很多事迹、很多经验。然而,每次我与这位负责人交流的时候,他都会提出一些发展中的新困难和新想法,经过一起交流,一起探讨,就获得创新发展的一些思路。如2019年的调查交流,探讨出脱贫攻坚中“红星行动”三结对的做法;2021年的调查交流,探讨出社区治理“找茬、接茬、解茬、督茬”的思路;今年的调查交流,探讨出进一步系列发展的思路等等。正是因为我们与志愿组织负责人进行调查交流的时候,一起面对困难问题,一起分析社会趋势,一起探讨组织创新思路,就能够在掌握真实材料的基础上,获得未来发展的正确判断。
    二、与志愿者骨干交朋友,一起克难中思考
    我们到各地区调查的时候,会经常接触到志愿者骨干,即在志愿服务组织中担任一定职务,承担较多任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人员。通常在宣传报道中提到志愿者骨干,大多数是介绍他们的奉献精神、热情肯干、主动积极、做出成效。一般性的座谈会,志愿者骨干也是按照要求介绍所做的服务,以及取得的成绩等等。然而,当调查者深入观察和接近志愿者骨干,与他们贴心交流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面临的许多困难,心中的许多苦衷。有些志愿者骨干说“我们是很辛苦地攻坚克难,才完成志愿服务的任务。”有些志愿者骨干说“我们是一边发牢骚,一边拼命做好服务。”
    从调查发现的情况看,志愿者骨干的主要困难是三句话:“为什么志愿者素质跟不上来?”“为什么志愿服务越做任务越多?”“为什么社会对志愿组织的支持总是不够多?”所以,调查者既不能满足于总结他们的成绩与经验,也不能满足于听他们发发牢骚、发泄发泄;而是应该“将心比心”“同频共振”,即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问题,也引导他们提高素质做得更好。我们曾经接触一名志愿者骨干。他特别积极,有两个表现:
    一是每次座谈会、交流会,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发言。
    二是他每次都说“我们做得怎么怎么好,有些组织做得怎么这么不够好。”但是,他在日常的服务中,经常遇到别人不太合作、不太支持的难题。为此,他私下向调查组的专家诉苦。调查组专家针对他的特点,提出两个建议:“你以后参加会议,尽量做到不要第一个发言,先听听几个志愿者发言之后,你才发言。”“你以后发言只介绍你们志愿者团队做了哪些事情,不要自我评价好或者很好;更不要评价其他志愿者团队做得不够好。”因为,他们只要介绍了所做的服务,其他人自然看到做得好的方面,其他志愿者团队也会学习改进。这位志愿者骨干近年来经常与调查研究的专家交流,不断改进提升,现在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灵活,成为优秀的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其实,当别人都看到志愿者骨干和成绩的时候,调查者能够与骨干贴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困惑,并且一起想办法解决,就有利于真正发挥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作用。
    三、与普通志愿者交朋友,一起服务中思考
    所谓普通志愿者,既有新参加志愿服务组织的成员,也有长期在志愿服务组织中参与一般性服务的成员,以及定期不定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其他成员。这些普通志愿者常常是被调查研究者忽略的对象。因为,按照调查研究的安排,往往是找负责人和骨干交流,与普通志愿者只是打个招呼等等。然而,我们认为在开展调查研究的时候,也要尽量多关注和理解普通志愿者,一方面是尊重他们的参与和服务;另一方面是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志愿组织的状况,志愿服务的情况。记得有一次调查活动中,到了一个调查点,负责人和骨干忙于先前的服务暂时没有赶来,让一位普通志愿者先接到我们去团队秘书处。我们一边感谢这位志愿者的迎接和引路,一边交流沟通。原来这位志愿者是内地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找工作,同时自己主动寻找电话联系志愿者团队,参与爱心服务的;虽然只是一位新志愿者,也提了一些建议,改进一些服务。后来,我们与这位志愿者保持联系,也不断理解当地志愿服务发展的状况、遇到的问题、创新的探索等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非常多的普通志愿者,其实是很有素质、很有才能的,只是认为志愿组织的项目难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就不是非常积极,没有成为骨干志愿者。所以,调查者只有与普通志愿者一起服务、一起行动的时候,才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深入了解许多真实有益的信息。
    四、与热心群众交朋友,一起体验中思考
    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志愿者的交流,还要关注和重视周围的群众、相关的群体。
    一方面,志愿组织的服务活动到底是否适合群众需求,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效益,都是群众说了算,都要倾听群众的意见。另一方面,很多群众就是潜在的志愿者,或者在观摩志愿者服务的时候受到感染并产生参与的愿望,有些甚至参加过一两次志愿服务活动但是尚未报名注册成为志愿者。所以,调查研究的时候,要主动接触周边的群众,真情交流沟通。记得就是前两年,农村志愿者带我们调查乡村环境治理的志愿服务,到了一个偏远山区的村庄,考察志愿者带动村民整治的环境、建设的景点。在具体观看一个山坡上的小凉亭时,有个背着一把锯子的村民一直跟在我后面,但是比较羞涩,没有说话。后来,志愿者骨干介绍,说这位村民身体不是很好,但是后来也参加了义务整治环境、建设凉亭。他知道我是外地专家来调查,就特别热情,一直跟在后面。我主动走到这位村民前交流,他很高兴地指着凉亭说,“这里是我锯的板子,这里是我锯的柱子。”经过与这些村民的交流,我们知道最初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遇到很多困难,就是通过志愿者“一群带一群、一个带一个”,逐渐掀起相互比赛、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村民们就都来参加义务奉献了。调查研究者与群众交朋友、聊家常,就能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志愿服务在基层的真实情况,也有利于探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创新发展路径。
    五、与专业社工交朋友,一起钻研中思考
    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在沿海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社工,既包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也包括志愿者骨干考取社工师资格证的人员。在许多志愿服务组织中,社工承担了了组织协调、项目推进、培训辅导、评估总结等任务。调查者与社工的交流,要更多关注在志愿组织发展中的专业促进作用。一般而言,很多社工不仅仅是参加志愿服务,帮助做好实施推动,而且会用专业的眼光、专业的视角分析如何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提升志愿组织能量。记得有一次,基层政府邀请我们讨论建设“志愿服务一条街”的构想,很多志愿者骨干提出了种种想法和建议。一位专业社工一直没有说话,而是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大家快说完的时候,他就说将每个人提出的建议列出一个“思维导图”,用纵横坐标对比后发现,建议非常多,要都做是做不到的。但是纵横对比之后,发现有三到四个建议属于“核心措施”。只要把这几个做好了,就可以延伸出其他各个建议需要的元素,能够产生综合的效益。我非常欣赏这位专业社工的思考方式。因此,以后每次到各地志愿服务组织调查的时候,只要见到有社工在一起座谈或者走访,我都会特意询问社工对志愿服务发展的想法和建议,与志愿者骨干的建议相互补充、加深思考。
    所以,在志愿服务专业化的进程中,调查研究的时候还要与社工等各类专业人士交流沟通,激励他们的钻研精神,为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六、与社区农村工作者交朋友,一起支持中思考
    社区与农村工作者,包括社区书记、村书记、居委会主任、村委会主任以及其他人员,都是与志愿服务有非常密切关系的人员。因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深入社区农村开展服务,或者发动居民、村民组建志愿者队伍,都需要社区农村工作者的重视和支持。因此,调查研究者要非常看重这些基层工作者的作用,贴心理解他们的想法,进行平等有益的交流,才能够获得志愿服务在社区农村发展的真实信息。
    我也是基层党建、党群服务的专家之一,曾经有一段时期,每个月要到乡村社区,与两名社区书记深入沟通。那段时间的调查与交流,对于我了解基层干部、了解群众需求,了解志愿服务在乡村社区的发展路径,有很大的帮助。曾经有些志愿者反映,以为自己到社区帮助群众,一定会受到欢迎,但是接触社区工作者的时候,对方没有很热情,也没有特别上心。这位志愿者就有点失望,不太明白。我在乡村社区调查之后才知道,基层工作者每天接到的任务和指令太多了,每天要应付的差事和报表太多了。如果志愿者没有很明确的服务特长,没有根据群众需要做好特色服务项目,简简单单到社区农村就不一定能够帮忙,有时候可能还是添乱。特别是有些志愿者满足于到社区农村做一点点好事就拍照留念,完成任务,这是不会受到基层工作者欢迎的。我们最初到社区农村调查的时候,村居书记也是态度非常一般,应付式地接待一下。后来,我们体现出非常体谅基层工作者的压力和辛苦,真诚与他们交流沟通的态度,他们就越来越坦诚交流,说出许多真心话。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引导乡村社区书记,告诉他们在最初协调志愿组织服务的时候,会增加负担,也会遇到困难;但是逐渐通过社会志愿者团队的进入,关爱帮助特殊群众,并且吸引村居群众参与组建志愿者队伍,关心和参与基层治理,就能够帮助居委会、村委会解决许多难题,有利于社区农村的和谐发展。不少村居书记等基层工作者接受了我们的建议,越来越支持志愿服务的发展。
    可见,调查研究者与基层工作者的平等、真诚交流,对于掌握乡村社区的真实情况,对于把握志愿服务的深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七、与志愿服务工作者交朋友,一起指导中思考
    志愿服务工作者是新名词,就是指在党委、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负责协调推进志愿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有两个特点:一是专职工作人员,二是协调志愿服务事项。在本职工作时间内,他们是志愿服务工作者,而不是简单称为“志愿者”。然而,在本职工作时间之外,他们有不少人也参与志愿组织的服务活动,这时候就可以成为“志愿者。”调查研究者要主动与志愿服务工作者多交流、多沟通。一方面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志愿服务政策措施,在各地区落实和执行的情况怎么样;另一方面了解志愿服务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具有什么价值。其实,我们与志愿服务工作者“交朋友”,经常是“调查”和“讨论”交织在一起的。因为,向他们提出问题,寻求回答的时候,他们作为管理者和协调者,不仅仅叙述志愿服务的情况,经常还会加上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对此,调查研究者需要科学分析,既不要一概否定其主观判断,也不能被其主观判断过多影响。我们通常是区分志愿服务工作者叙述的内容,那些是当地志愿服务发展的客观状况,哪些是其主管认知和判断。既坚持“以事实为准绳”,也适当参考其判断的价值。这样,调查者就能够从“志愿者、群众、村居工作者、志愿服务工作者”等多个角度了解对同一种志愿服务趋势,对同一个志愿服务事件的看法,分析异同、获得启迪。志愿服务工作者是指导和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观点和思考,值得调查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八、调查研究“交朋友”的要诀
    志愿服务的调查研究者,通过与志愿者、群众、干部“交朋友”能够更加真实路径发展状况、揭示存在问题、探寻解决路径。那么,怎样才能够真正“交朋友”呢?其实,“交朋友”就是交心,需要真心、贴心、细心、耐心、齐心。
(一)第一、真心
    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专业工作者,在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真心实意信赖他们、对待他们,才能够获得他们的认可和喜欢,才能够“无话不谈”。因此,调查者既不能冷漠淡薄,也不能虚情假意,而是要真真正正理解和尊重志愿者。
(二)第二、贴心
    调查者要走进志愿者的内心,就要“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志愿者的角度体验和感受。当人们赞赏志愿者“无私奉献”的时候,我们要体会志愿者付出的艰辛;当社会对志愿者提出无限要求的时候,我们要体会志愿者也有“不能承受之轻”。这样,我们在调查研究的时候,就不会轻易说出伤人感情的话,就能够真正说出让志愿者贴心温暖的话,也能够赢得志愿者的信任,并真诚倾情交流沟通。
(三)第三、细心
    调查研究者在与志愿者、群众、基层干部等交流的时候,不能满足于访谈表中问题的“一问一答”,而是要细心从志愿者的神态和话语中捕捉细微变化,从而引出更加深入的交流,获得更加真实的情况。与此同时,也能够给志愿者更多的体谅和支持,促进志愿服务的稳健发展。
(四)第四、耐心
    调查研究者“交朋友”的时候,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耐心听取志愿者的叙述、表达。因为,志愿者真情流露的时候,不会顺着“访问大纲”一点一滴回答,而是越说越投入,讲述自己服务的经历和遇到的困难。这个时候,调查者最好不要有不耐烦的态度,更不能轻易打断叙述。应该是一边倾听、一边肯定,同时引导志愿者表达更多有价值、有内容的话语。这样,既能够了解越来越多的“意外”信息和资料,也能够赢得志愿者的喜欢和信赖。
(五)第五、齐心
    调查研究中的“齐心”,就是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之间,形成默契、共同努力,解决面临的困难问题、探索发展的路径方法。如果仅仅是“我调查”“你回答”的简单方式,志愿者觉得有隔阂、很被动,可能会应付敷衍。如果是调查者关心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发展,在交流中一起面对现实、探寻举措,被调查者就感觉“同心同路”,更加愿意配合做好调查研究,提供更多更详实的信息。这样,也有利于调查者、被调查者共同探究创新发展之路。

《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学习心得

    学习了XX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方案从“总体要求”、“调研重点”、“实施步骤”、“创新方法”、“组织领导”五个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令人印象深刻。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汇报一下学习心得:
    一、结合理论武装,在进一步思想淬炼中夯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古语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深入学习《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提升理论素养、增长工作本领的思想宝库,要秉持学深、学透、学到底的精神和恒心,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及时跟进学,在认真领会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理解其时代意义、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正学出坚定信念、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主动担当,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找准坐标、选准方位切实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结合政治建设,在进一步政治历练中锤炼忠诚干净的政治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了解情况的唯一方法,是正确地制定政策和正确地执行政策的基础,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深入学习《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策部署上来,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上同党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历史经验。必须强化制度意识,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自觉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规定,更加自觉的执行工作制度、学习制度、“三重一大”集体决策、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以严格的制度落实,锤炼忠诚干净的政治品格,推动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落实。
    三、结合当前工作,在进一步实践锻炼中强化贯彻落实的使命担当。
    “文以载道,以用为贵。”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接近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深入学习《关于在全省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坚持以党性 立身做事,善于独立思考,坚持求真务实。联系到我们财务的实际工作中,坚持把调研工作经费纳入财务预算,为中心业务部门的工作调研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在历史遗留问题的整改推进中,用好调查研究,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把问题找准查实、把根源剖深析透,深入提炼总结,分类分组施策,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为进一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多与业务科室就日常财务报销、项目经费使用、项目预算编制等工作进行交流,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这也是调查研究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优化财务报销流程、提升项目绩效评价质量、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等,为中心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财务保障。调查是前题,研究是过程,解决问题是目的。全面梳理汇总调查研究情况,为推动工作提供良方良策,切实把调研成果固化为改进和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
    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下更大功夫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的风浪考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集智聚力。

【学思践悟】@选调生 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选调生作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活水和重要支撑,需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
    拟好调研方案,悟“简练揣摩”之功。黄宗羲在《柳敬亭传》中说,“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学习一门技艺需要下好功夫磨炼,拟好调研方案也需要反复思考推求。选调生身在基层,心要向上,要准确、全面、及时地领悟政策和上级意图,开动脑筋,善于思考,仔细谋划,这就是调查研究的目的。先是在问中悟,主动请示上级部门领导,了解村内阶段工作的现况和计划,确定调研背景。再是在谈中悟,在日常工作中了解村民对象,罗列调研问题,形成调研问卷。后是从文中悟,通过阅读重要文件、报刊和材料,汇总串联,归纳分析,梳理群众最普遍最关心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做实基层调研,察“通达谙练”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调查研究作为干事创业的重要法宝,多跑、善听、勤思,才能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使工作有抓手、破题有方法”,这指出了做深做实基层调研的重要性。基层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前沿阵地,常常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工作看似杂乱无章,但深入调研,就能找到关键的穿针“线头”。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要头脑清晰,眼观六路,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捕捉群众“愁眉苦脸”的难事,看出门道、找出矛盾,也要听得了群众的顺耳话、逆耳言,感受思索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真正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让调研工作落到实处,解决痛点,干出亮点。
    总结提炼报告,谋“研京练都”之功。《文心雕龙·神思》里讲张衡作《二京赋》构思十年乃成,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二年乃成,进一步指出了写好一篇文章所需的慎重缜密。调查研究报告旨在揭示问题、分析原因,不在于恢宏的文字,而在于内容的切实。选调生要扎实文字功底,缜密选择论据材料,深入分析根本原因,凝练推广对策经验,用数据和事例说话,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充实文章内容,提高对调研问题的认识和决策,最终形成符合实际、对症下药的调研报告,达到“研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调查研究是选调生的一项“基本功”,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做到改进工作作风、破解群众难题,才能践行群众路线,落实为民服务,更好地将青春之花结成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学思践悟】“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总书记这样言传身教

    湖北武汉——大雨滂沱,积水没过脚面,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新港工作人员了解物流情况;
    青藏高原——穿峡谷、过隧道、跨大桥,登上火车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更放眼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
    山东东营——在黄河入海口码头,凭栏远眺,“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
    顶风雪、踏泥泞、听真话、察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基层调研,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指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重视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
    在正定,提出“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福建,大力倡导“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
    在浙江,规定“省级和市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分别要有2个月和3个月时间下基层调研,主要领导干部要自己动手,每年撰写1至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见解的调查研究报告”;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提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一次次不远千里、一次次风雨兼程、一次次倾听民声、一次次问计于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真心聆听人民心声,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
    我们党的传家宝——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崎岖山间路,见证赤子心。
    1989年7月,炎炎夏日,时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冒着酷暑,在荆棘丛生的山路上步行2个多小时到下党村,访贫问苦、现场办公。
    2012年12月,凛冽寒冬,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进村入户看真贫。
    一热一冷,映照出共产党人的求真务实、丹心如一;岁月流转,洗练着“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精准扶贫战略,就是总书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总书记回忆道:“年年去、常常去,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不断完善扶贫思路和扶贫举措,不断推进工作,带着感情去抓,带着践行宗旨的承诺去抓,最终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认为调查研究的方法‘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第二是开调查会’。”
    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
    …………
    解答中国的问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不断拓展,无不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
    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习近平同志身体力行——
    扛着自行车蹚过滹沱河,在河两岸走村串户访民情,河北正定摘下“高产穷县”帽子,走上发展“半城郊型”经济之路;
    走遍闽东9县察实情,有的地方靠一把砍柴刀一路披荆斩棘,在艰难跋涉中感知百姓疾苦,提出“弱鸟先飞”理念;
    任职福州后,有2/3以上的时间都在基层调查研究、思考酝酿,这才有了“3820”战略工程;
    一到浙江工作,就紧锣密鼓下基层调研,“八八战略”应运而生,至今引领着浙江“弄潮儿向涛头立”;
    在上海,深入走访街道、乡村、企业、学校、“两新”组织等,推进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
    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到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深邃思考,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一篇序言中,习近平同志曾写道:“几年下来,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逐渐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
    坚实的足迹里,浸润着真理的伟力、奋进的力量。
    增强问题意识——
    “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一次次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都是带着问题而来,看得仔细、问得深入。
    “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开展调查研究,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攻,做到有的放矢。
    ——深化调查研究,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发现,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当地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海外人员来不了、货物出不去,不得不停工停产。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回京后不久,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单独成章。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在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总书记勉励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书记强调“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
    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心中方有底气,脚下更有力量。
    ——深化调查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改革发展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无日或忘。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广东,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
    在考察中,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港口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湖北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考察。总书记卷起裤腿蹚积水,深入基层看实情,为全党上了一堂生动的调查研究课。镜头定格了这一瞬间,迅速在互联网上刷屏。
    两天后,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3个多月后,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人们意识到,制定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蓝图,党中央经过了怎样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洱海边,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叮嘱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在秦岭,总书记端详全面复绿的别墅区图片,严肃地说,这就是海市蜃楼、水中月啊;总书记先后多次赴长江沿线考察,3次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召开座谈会,推动沿江省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书记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心中的“国之大者”。
    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改革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调查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上。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走进村民马科家,听说安了太阳能热水器,总书记关心地问家里的小男孩:“你常洗澡吗?”
    让总书记牵挂的,不只是缺水地区群众洗澡这样的民生小事。
    推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学生视力、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进清洁取暖,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对于攸关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对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挂念在心,一项项列入中央重要议事日程,一次次成为改革的关注点、发力点,一点一滴成就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同往常一样,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大家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我一直记在心上。”
    “我调研了一些地方,看了听了不少情况,很有启发和收获。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
    …………
    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人民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深切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探寻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好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真正深入基层,确保“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
    在河北阜平,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长沙。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问计于民。农民工、快递小哥、乡村教师、网店店主等被请进会场。会上,总书记的一席话饱含深情、意味深远——
    “大家都处在改革发展和生产一线,参与经济社会生活最直接,同群众联系最经常,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见效感知最真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更加贴近基层实际、反映群众心声。”
    “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同群众打成一片,用真心换来真话,用真情赢来交情。
    “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之切切。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换条板凳坐坐,多替群众想想。2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就是以这样的精神,推动连家船民搬迁上岸。
    连家船民依靠打鱼为生、岸上居无寸土,一家老小、子孙几代都生活在“连家船”狭小的船舱里。习近平同志抓这项工作时,给船民在岸上建了房。
    后来,习近平同志专程到宁德,看看连家船民们过得怎样了。到了连家船民集中的霞浦县盐田乡,结果发现船民们还是待在自己的船舱里。
    船民们为什么不上岸?面对这样的疑惑,老船民叹气说道:“岸上的房子是漂亮,但我们搬上去,又在哪儿种菜、去哪儿养猪呢?”
    要定居,更要乐业;人在岸上,心也要在岸上。调研后,习近平同志铆准一个一个细节,拿出了可行办法,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船民终于笑着上了岸、安了心、定了居。
    ——干部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同时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来到陕西延安,看看老乡们脱贫后生活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搞。
    金秋时节的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园,红苹果压弯枝头,乡亲们喜在心头。“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一番话,道明了农业农村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考量,说进了乡亲们的心坎里,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坚持实事求是——
    “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拍脑袋决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一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
    “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一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拍脑袋决策,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时一地的实事求是,不代表其他时间其他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在调查研究中统筹难和易、点和面、沿和革,深刻把握守正和创新、全局和一域、当前和长远、发展和安全等关系,才能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要看“后院和角落”,不要只看“花瓶和盆景”。
    2000年7月2日,烈日当空,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州市棚户区连片的苍霞社区,走进一幢低矮的二层木屋。蒸笼一样的木板房里,习近平同志详细询问了一家人的生活情况,待了足足半小时。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这个时候来棚户区调研吗?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百姓疾苦,加快棚改步伐。”从木板房里出来,习近平同志道出此行的初衷。
    这次调研后不久,苍霞棚屋区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曾经的“纸褙福州城”,逐渐蝶变为“有福之州”。
    党的十八大后,在一次全国两会“下团组”时,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地说:“我如果光是看好地方,就难免乐观,感觉指日可待,就会作出错误决策。不要文过饰非,不要因为我们看了心情沉重就遮遮掩掩。”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北京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弯曲狭窄的通道走进雨儿胡同的大杂院,听取老街坊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来到大凉山深处的土坯房,同大伙儿围坐在火塘边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在贵阳的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翻看群众工作来访台账,仔细询问“居民们平时都反映哪些问题比较多?”
    “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特别是要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听实话、察实情、收实效,总书记的要求始终如一。
    ——要以点带面,不要以点概面。
    一瓢水,折射出贫困地区饮水安全的紧迫。
    2013年2月3日,农历小年,甘肃定西元古堆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
    管中窥豹,见微知著。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考察,提出“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经过不懈奋斗,工程全线建成,清水汩汩入了农家、润了民心。
    解剖麻雀,找准典型。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全部调研活动集中安排在一个贫困村,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个月内接连调研甘肃和河南,“再忙,黄河问题还是要安排时间认真研究一下”。
    不搞走马观花、面面俱到,也绝不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要与时俱进,不要因循守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一场史无前例的网上意见征求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2020年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意见征求。这是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许多网友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多条建议。
    时代在发展,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正一步步转化为新时代调查研究的生动实践。
    调查研究要经常化制度化——
    “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带头抓好调查研究”“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4年前的3月,一堂面向中青年干部的“开班第一课”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为中青班“授课”,就强调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此后,总书记在中青班上“授课”,多次强调调查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同时还成为一种工作制度和惯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强化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细化党员干部调查研究规定,“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主导制定了浙江省委《关于推进调查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意见》,明确“领导干部要在基层建立联系点”“省级领导每年至少到联系点2次”,对加强调研作出明确规定。
    从我做起、率先垂范,是习近平总书记鲜明的工作风格。习近平同志将浙江淳安下姜村作为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联系点,留下了“七到淳安、四到下姜、五次回信”的佳话,与下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河南兰考作为联系点,2014年3月和5月两次来到兰考,出席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参加并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身入又心到,将调查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坚持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在起草工作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中起各方面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强调。
    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作出重要指示;
    6月至8月,总书记先后在成都、沈阳、北京主持召开五场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
    8月,总书记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全党意志、人民意愿,凝聚于党的二十大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各项决策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都注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都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讨论而形成的。”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必将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

【学习调查研究】邓小平与调查研究

    邓小平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的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都来源于调查研究。他曾说,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本文记述的几则调查研究事例中体现的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关心群众生活的人民情怀和紧抓主要矛盾的战略思维,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
    1961年4月7日至22日,为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邓小平带着几位工作人员来到北京郊区顺义县,针对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的两个平均主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他的调查研究,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别召开县级、公社级和生产队级干部座谈会,二是派工作人员住到农民家里了解社员生活的真实情况,三是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察看。他召开的座谈会有:4月7日、8日、17日、20日4次县委负责人座谈汇报会;4月12日3个公社党委书记座谈会;4月15日生产队干部座谈会;4月21日县、社手工业座谈会。为了了解社员生活的真实情况,他派卓琳到上辇村农民孙旺家住了一个星期,派其他工作人员分别到上辇村和北小营村实地调研。他还亲自到白庙村公共食堂、城关公社拖拉机站、生产落后的芦正卷生产队、工业搞得比较好的牛栏山公社、顺义县城关和牛栏山公社的集市等地深入现场实地调研。
    通过调查研究,邓小平就公社规模、基本核算单位、超产购留比例、食堂等问题有了明确的意见,他认为当前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赶快把基本核算单位定下来,小队和小队,社员和社员,都不要拉平,要克服平均主义,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多产多卖多留多吃。
    在办食堂问题上,通过调查研究,他的认识由开始时的努力把它办好,转变到后来的尊重社员群众的意见。他在牛栏山公社桑园村召开的社、队干部会上明确说:“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以前不管是中央哪个文件上说的,也不管是哪个领导说的,都以我现在说的为准,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食堂的去留。”
    这次调查研究的成果得到毛泽东的肯定,为中央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情况和意见、建议,也为他随后支持一些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要照顾原则,不要照顾面子”
    在1961年调查研究年中,毛泽东的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六十条”上,他把“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等城市工作的具体政策交给邓小平去负责。
    邓小平认为,只有结合调查研究,工业条例才能搞出来。1961年7月13日至24日,邓小平赴东北调查研究鞍钢生产问题,同时就制定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进行调研。关于鞍钢生产问题,他在14日至19日持续6天听取东北局汇报后指出:保鞍钢是个战略问题,保鞍钢三分之二生产能力是个界限。关于工业企业工作条例问题,他提出要搞试点,从定任务、定员、定原材料消耗定额、定协作关系等入手,规定责任制,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正常的协作关系。
    在调研中,邓小平反复强调:“一切都要按社会主义原则办事,不要再照顾原来说过的话、办过的事,那是照顾不住的。”“凡是办不到的,不管原来是哪个人说的,站不住就改,顾面子是顾不住的,今天顾住了,明天也顾不住。”在考察尚处于会战阶段的大庆油田时,他特别关心石油工人的生活,亲自到工人们因陋就简盖的“干打垒”住房详细了解情况。他提出办供销合作社送货上门、开展多种经营、成立专业队种地、办牧场养猪、栽树榨油等细致入微的具体办法。
    通过调查研究,他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对推动当时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具有重要意义。1980年4月1日,邓小平还真切地回忆说:“1961年书记处主持搞‘工业七十条’,还搞了一个工业问题的决定。当时毛泽东同志对‘工业七十条’很满意,很赞赏。他说,我们终究搞出一些章法来了。”
    三、“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向何方去的关键抉择。邓小平1978年9月13日至20日在北方四省一市通过调查研究形成的“北方谈话”,呼应了当时正在全国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崭新命题,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9月13日,邓小平访朝归来,但他并没有马上回京,而是按事先安排开始了在东北地区的调查研究。在8天的时间里,邓小平从辽宁到黑龙江、吉林,再到辽宁、河北、天津,针对我国工业建设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先后在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调查研究,发表重要谈话。这些谈话强调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号召全党破除僵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极大地促进了全党思想解放。
    9月16日,邓小平在长春听取中共吉林省委汇报工作,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新论断,他认为全党当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这次讲话给在场的人以很强烈的震撼。9月17日,他在沈阳听取中共辽宁省委负责人汇报工作时,一改往日的庄重严肃,动情地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在这次调研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全党工作中心转移的战略问题。9月17日下午,他在接见沈阳军区机关及师以上干部时明确提出,要在适当时候结束全国性的揭批“四人帮”运动。他说:“运动不能搞得时间过长,过长就厌倦了。”“究竟搞多久,你们研究。”这实际上提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抓纲治国”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主题。
    四、“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保持着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在设计现代化建设蓝图过程中一如既往、始终坚持,并且带有用数字来“算账”的鲜明特色。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0美元,提高到20世纪末的1000美元,翻两番。这个目标是邓小平根据国内外材料作出的科学判断。但到底可行不可行,他要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算算账”,调查一下实际可能性。
    1980年六七月间,邓小平专门到几个省做了一次调查研究。7月22日,他在赴郑州的途中说:“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1000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8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河南地处中原,你们算账的数字是‘中原标准’‘中州标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描绘了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蓝图。
    这个“小康水平”是个啥样子?具体标准是什么?能不能实现?带着这个问题,1983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到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沪地区再次进行调查研究。
    1983年2月6日,邓小平抵达苏州。第二天下午就在下榻的宾馆开门见山地向江苏省负责同志了解:“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
    江苏的同志向邓小平详细汇报了近年来全省及苏州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示像苏州这样的地方,准备提前五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翻两番”。
    邓小平急切地想知道,达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社会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江苏的同志向邓小平具体汇报了6条: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邓小平为苏州人民取得的成绩兴奋不已。之后,邓小平又到杭州、上海等地调研。这次江、浙、沪三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坚定了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的信心。回到北京后,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介绍了调研时了解到的“小康水平”的社会状况和6条标准,高兴地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之后,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70年的发展蓝图。1986年9月,他在会见一位外宾时幽默地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摆脱贫困,实现一个小康的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不富裕,但是日子好过。至于下一个世纪,那不是我的事了,我采取不介入态度,总不可能活到100岁嘛。但是,我们现在有权制定一个战略目标。到下个世纪,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个时候,才能说我们这个人口这么多、地方这么大的中国对人类作出了贡献。这才真正是为实现我们的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做了准备,创造了条件。”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部署。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这可以说是他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28478.html
(0)
上一篇 2023年5月8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8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