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党建理论汇编(14篇)

2023年8月党建理论汇编(14篇)
目录

1.在铸魂增智正风促干上取得实效 2
2.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发展 14
3.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之魂 37
4.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系统工程 68
5.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怎样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74
6.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牢牢把握“五个必须坚持” 79
7.坚守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学术立场 83
8.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历史展演与价值旨归 89
9.深刻领悟“两个决不能抛弃”的重要意义 108
10.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115
11.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的科学思想 124
12.深刻认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 134
13.要对主题教育的实效进行科学客观评估 142
14.坚守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148

在铸魂增智正风促干上取得实效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总书记在广东、陕西、内蒙古、江苏考察调研时,分别对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等四方面内容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近日,***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第一批主题教育只剩下一个多月时间,各级党组织要落实党中央部署,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务求实效。”当前,要再接再厉、持续深入抓好主题教育,在注重实效、提高质量上下更大功夫。本报就此推出访谈——
    1?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记者: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分别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哪些方面的要求?如何理解四个“以学”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
    xx:以学铸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好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以学增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提升政治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以学正风,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以学促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
    以学铸魂推动精神洗礼,以学增智强化能力提升,以学正风促进作风转变,以学促干推动事业发展,四个“以学”集中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能力、作风等方面的要求。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学铸魂是基础。它影响着以学增智的成效,奠定着以学正风的根基,引领着以学促干的方向,是实现增智、正风、促干的前提。在以学铸魂中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校准价值航向、永葆政治本色,在乱云飞渡中站稳脚跟、掌握主动,才能有在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最大底气。
    以学增智是关键。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将理论照进现实,将政治理想、政治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强大的能力本领是最关键的纽带。要真正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和能力,为落实以学铸魂、助推以学正风、践行以学促干提供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以学正风是标准。它不仅体现着以学铸魂、以学增智的成效,也影响着以学促干的实行。“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看一名党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对党和人民是否忠诚,是否真正本领高强,是否具有充足干劲,一个关键就是看其作风如何。
    以学促干是根本。“学为干之基,干为学之用”,以学促干是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对党忠诚体现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上”“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在抓落实上取得新实效”……主题教育中,***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落脚点全在于“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只有在真抓实干中才能彰显理论威力,发挥本领能力,培塑良好作风,才能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党员、干部要发扬干事创业精神,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务实重干,以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履职尽责,用苦干实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2?坚定理想信念,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记者:是否将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善思善用”,是检验理论学习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总书记关于四个“以学”的深刻阐释中,对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一以贯之,这对党员、干部更好把四个“以学”落到实处有怎样的启发?
    xx:***总书记对四个“以学”的深刻阐释,每次着重提三方面要求,鲜明回答了怎么学、学什么等方向性、原则性的问题,既各有侧重,又有一以贯之之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坚定理想信念的要求一以贯之。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以学铸魂要求“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深悟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全体党员理想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以学增智要求“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坚定的理想信念从何而来?关键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只有对理论有了深刻而理性的认知,才能真懂真信真坚定,由理论认同转化为价值认同,由心理认同转化为信仰信念,并自觉付诸行动。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不断厚植理想信念的科学理论基础。
    推动以学正风,必须解决好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问题。***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使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自觉接受党内政治生活淬炼,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忠诚,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理想信念是以学促干的精神动力,实干担当是理想信念的重要体现。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见诸行动、担当作为,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党员、干部要把理想信念铸入灵魂,把初心使命融入血脉,把握历史主动,奋发有为、实干担当,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记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性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如何理解四个“以学”一以贯之坚持人民至上?
    xx:以学铸魂要求“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二字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要深刻感悟这一重要思想至真至诚的人民情怀,深刻把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体会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在学习中感悟初心使命、增强宗旨意识、树牢群众观点。
    以学增智要求“提升政治能力,善于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算大账、总账、长远账,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子孙后代福祉为衡量准则,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都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服务群众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在主题教育中切实学习掌握、有效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中真正摸清群众所需所盼,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情况出现。
    以学正风,最重要的是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具备良好作风的干部总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信赖与支持。听其言,观其行,人民群众也从作风中看到了党员、干部的理想追求和自身修养。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党员、干部唯有锤炼作风,涵养党性,让优良作风在新时代延续,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攻坚克难、赢得胜利。
    以学促干要求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出实招求实效,坚持打基础利长远,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提前预判、有效防范、坚决克服各种形式主义
    记者:***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对主题教育的实效进行科学、客观评估。主题教育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在您看来,其中有哪些主要着力点?
    xx:***总书记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这次主题教育要重点检视整改的问题,那么这次主题教育就坚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搞形式化、套路化、表面化那一套。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主义,要提前预判、有效防范、坚决克服。”党中央在全党部署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凝聚真抓实干的磅礴力量。但在贯彻落实中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一些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装样子,调查研究“花架子”,检视整改走过场,在推动发展中政绩观错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此需要高度警惕。
    在理论学习中力戒形式主义。检验理论学习成效,要看党的创新理论是否入心见行、党员干部是否做到善思善用。理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学习走形式装样子,不系统不深入,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不善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本领。在理论学习中力戒形式主义,必须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要舍得花精力、下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内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要紧密结合工作职责需要,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
    在调查研究中力戒形式主义。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检验调查研究成效,要看是否摸清社情民意、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中,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却时有发生,突出表现为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等,不仅耽误工作,更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在调查研究中力戒形式主义,首先要端正态度,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调查研究之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要掌握正确的调研方法。调查研究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总书记曾提出调查研究的五字诀,即“深、实、细、准、效”,这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党中央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也提到要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要结合本职工作运用好这些方式方法。
    在推动发展中力戒形式主义。当前推动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要求和决策部署。检验推动发展成效,要看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如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等等。在推动发展中力戒形式主义,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把精力放到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上来,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既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又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只有立足了实绩实效,才能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在检视整改中力戒形式主义。主题教育既是一次“大学习”“大动员”,也是一次重要的政治体检。检验检视整改成效,要看问题症结是否找准、整改整治是否到位。检视整改中的形式主义,主要体现为分析问题“千人一面”,不准确不深入;针对突出问题整治整改不到位,大而化之、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搞数字整改、纸面整改、虚假整改。在检视整改中力戒形式主义,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强抓好检视整改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深入开展自查自纠。要敢于直面问题,敞开胸怀、畅通渠道、深入基层,用好信访接待、走访座谈、民生热线、网络平台等方式,听真话、察真情,正视问题、发现问题。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发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精神,一项一项制定整改措施,能改的马上改;一时解决不了的,明确具体措施、整改时限、责任分工,盯住不放、持续整改,确保整改到位,防止久拖不决、整而不改。
    

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
?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是围绕“一条道路、两个轨道”全面展开的。“一条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轨道”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大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协调推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成功推进和全面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重要范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纲领性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次作出系统阐发。我们从中可以历史地、深入地、科学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丰富内涵和科学定位。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前提:?
    走自己的路
    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与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课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否则就缺乏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1984年,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邓小平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第63页)1988年,邓小平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曾说,过去我们照搬苏联搞的社会主义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真正解决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第261页)1989年,邓小平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指出,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多年来都存在一个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展开过激烈争论,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参见同上,第291页)实际上,早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毛泽东就曾谈到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1960年,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会见时,毛泽东曾这样感叹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足:“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有干过……还缺乏知识,还缺乏经验,就算开始有了一点,也还不多。”(《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01页)
    理论认识的正确与偏颇会直接影响到实践上的顺利与曲折。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功,归结起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出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同样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75年2月,在接待萨莫拉·马谢尔率领的莫桑比克友好代表团时,应对方要求介绍中国革命与建设情况,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路要靠自己走出来。自己走出来的路是最可靠的路。”(《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第20页)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更是非常鲜明地主张“走自己的路”。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第3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2021年a,第13页)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实践、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等六个阶段。其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象征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前景。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和突出特点,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靠“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的回答。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整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曾在一系列纲领性文献中有过多次重要表述。梳理和分析这些纲领性文献的重要表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如前所引述,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纲领性表述。而在1984年,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指出:“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第54页)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深刻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而且深刻地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同时也深刻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和历史启示,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上,第3页)。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内在联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紧密联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何时开始的时间问题。从历史发展看,无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还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都不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更不是从党的十二大开始的,而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开始的,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迪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必须始终一贯坚持的实践准则和行动指南。虽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偏差和失误,甚至有过偏离,但这并不能也不宜否定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性,否则就容易割断、支离甚至肢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性,导致否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连续性。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只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恢复而不是形成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党的正确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已经形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成功和胜利;背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出现曲折。
    第二,“走自己的道路”(同上,第3页)。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从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深刻历史总结,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为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了的宝贵经验。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以西方为模板,走的是“西方的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早期走的是“俄国人的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总结,唯有坚持“走自己的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选择。“走自己的路”不仅贯穿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而且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历史全过程。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启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必须“走自己的路”。坚持“走自己的路”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特点。坚持“走自己的路”,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统一性;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历史连续性。也正是在这一重要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上,第3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发的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也不是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实践的社会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和其他主义,而是与中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龚育之,第120页),但是它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性质却是不可动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是“有中国特色”,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喻成一艘远航巨轮,那么“社会主义”就是这艘巨轮的方向盘、指南针和航标灯,“中国特色”就是这艘巨轮的具体实际。“建设”一词与“革命”一词相对应,两者并不是相互分离、毫不相干的两段历史,而是相互连贯、递进发展的两段历史。“革命”是“建设”的前提、基础和奠基礼,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建设”是“革命”成功后的目的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必然归宿,同时也只有在“革命”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因此,理解中国革命、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不能隔断、分离“革命”与“建设”之间的深层历史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以“革命史”否定“建设史”,或者以“建设史”否定“革命史”,从而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成是两段互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历史,是极端错误和极具危害的。
    第四,“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第3页)。所谓“历史经验”,是指对过去历史实践中的思想和认识再一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面的经验总结,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成果,是已经到历史实践中去、又从历史实践中来,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而得出的正确思想认识。“基本结论”是其他结论和认识的基础与根本,舍此便不可能有其他的结论和认识。邓小平所说的“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显然不仅仅是指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二大的短暂几年历史,其意应该包括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时段,甚至包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历史时段。从理论上和历史上讲,“建设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所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共同经验的历史总结。只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中去深刻认识“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重要论断,才能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统一性,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建设史”与“改革开放史”的统一性,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奋斗历史的连续性、发展性和整体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构三要素?
    在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献中,再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要论述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基本路线、历史方位、总体布局、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愿望,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发展规律。(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9页)简言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包含一条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一个发展战略目标等丰富内涵和关键要素,即“三个一”的有机统一。
    1.一条基本路线?
    “一条基本路线”,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同上,第9页)这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自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参见《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3—14页)之后,我们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第380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共同意志,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政治智慧和全体中国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被认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中国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道理”。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政治基石,这个基石绝对不能动摇。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根本变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实质上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
    2.一个总体布局?
    “一个总体布局”,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从社会主义经济全面高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等三个方面作出了描绘。(参见《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33页)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参见同上,第121页)党的十三大至十六大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参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271—296页)党的十七大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系统阐述和全面部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6页)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5—32页)党的十九大遵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战略部署。(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57页)“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不同领域,各自有着特殊的建设内容、发展规律和奋斗目标。
    3.一个发展战略目标?
    “一个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一个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4、44页)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年,第9、77页)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提出的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作出了符合实际的调整,提出了一个通过到2010年、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建立100周年三个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即“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参见《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参见《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页)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再次强调到建党100周年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参见同上,第809页)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未来30年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即分“两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3页)这一发展战略目标增加了“美丽”这一修饰语,从而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好地对应,并把“现代化国家”改为“现代化强国”,一字之别彰显了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新内涵新要求,更加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概念,它们所蕴含的结构要素基本是一致的。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基本实现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目标,都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和“全面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在实现的时间节点和内涵要求上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作出纲领性表述是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道路问题的重要性,认为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把道路问题放在“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8页)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完整阐述,包括领导核心、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总任务、总体布局、奋斗目标等丰富内涵。一是再次明确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基本路线。三是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五是再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参见同上,第9—13页)
    党的十八大为什么十分强调道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呢?众所周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中华民族摆脱落后挨打、走上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许多尝试都失败了。***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和广大人民曾经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但是实践证明走这些道路都行不通,最后中国才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参见***,2018年,第99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找到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艰辛探索,在深刻总结成功历史经验和惨痛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走自己的路”,终于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推进和全面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不经过不知难,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这条道路的艰辛探索、开辟和发展,实在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虽然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改革开放新时期为标志的,但它是以历史发展为基础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才成功开创出来的。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个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历史进程,而不是相互割裂的独立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充满了曲折,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付出了各种代价,既有丰富的历史经验,也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实在是来之不易。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道路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式现代化”,其渊源都非常深厚,既吸收借鉴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也充分汲取了世界现代化历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实践智慧。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多次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更加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定位。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了系统阐释。他沿用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个重要概念,鲜明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特点。一是“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021年b,第9页),体现了中国最大的基本国情——中国的人口规模巨大、人口数量众多,其规模和数量超过了现有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数量的总和。毫无疑问,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要整体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史上将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二是“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同上,第9页),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区别和本质不同。三是“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同上,第9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发展目标的不同。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遵循的是资本逻辑,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享乐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不断丰富全体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四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上,第9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与西方式现代化所走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先破坏再治理的现代化老路明显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又注重资源环境的承受程度。五是“我国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上,第10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与世界各国合作互利共赢,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不像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一条暴力掠夺殖民地、以其他落后国家为代价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开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为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造福的现代化,是与世界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性质的西方式现代化性质不同的现代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2021年a,第14页)这一重要概念,并把“走自己的路”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联系在一起,不仅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及其极端重要性,而且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创造出来的。一条新道路、一种新形态,一个“新”字道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也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既切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际,又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规律。
    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再次以纲领性文献的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度肯定我国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936页)之后,在“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论述,成为党的二十大表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基调。***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创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即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参见***,2022年a)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发展阶段、重要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回答,并对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作出了部署。一是统一了规范用语,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统领之前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等概念,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规范作用与意义;二是郑重宣告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再次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即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四是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性质;五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五点“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阐发;六是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具体体现的九个方面;七是与党的十九大相承接,再次强调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八是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九是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的五个重大原则;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五年的发展作出了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参见***,2022年b)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理论体系及其一系列重大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定位更加清晰。他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中国历史坐标、现代化理论坐标和人类文明坐标中来阐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真正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前进方向,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全新形态,展现了一幅根本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新发展图景。他还深刻指出,深入拓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尤其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和最终成败。(参见***,2023年)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概念,其成功开创和形成发展有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探索进程。从两者的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既缘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又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逻辑。1979年,邓小平说我国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1994年,第163页),这条道路从发展历程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致的、统一的,两者是相互形塑、互为一体的关系。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定意义上确立和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领导力量、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除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之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提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创新,也是对世界现代化话语和人类文明话语的创新,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现代化发展都意义重大。
    

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之魂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的核心关键词,明确宣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状态,深刻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精神密码。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一部分指出,五年来我们“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第八部分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旗帜。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政治品格、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成为百年大党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新时代10年,党大力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和历史性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十五部分强调:“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要“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从思想上固本培元”。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百年历程表明,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优良作风高度有机统一,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精神之源,为党的作风建设注入精神动力,是党的作风建设之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为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供精神支撑,对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高党员的党性觉悟,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优良作风具有内在耦合性
    一个政党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关系其事业成败,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基于其真理和道义的力量而始终占据历史潮头的位置。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价值立场和革命意志的总和,既是党的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涵养党的优良作风的精神之源。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在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格化力量。正如***总书记所概括的:“优良作风就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党的优良作风彰显和拓展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内涵。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分别在精神和实践层面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具有深刻的内在耦合性,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整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铸造党的优良作风的核心要素,而党的作风建设的百年历程也就是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过程。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优良作风之间的内在耦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具有相同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共同的思想渊源,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不断发展也是二者合力塑造的结果。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共同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为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层面的显现,党的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层面的外化,二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本质上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核与时俱进的科学总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高度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作风问题,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保持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和政治品格,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道义性、人民性的实践外化,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植根人民、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的行为导向。其次,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不仅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还成就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品行、坚定意志等方面的思想内容蔚为壮观,诸如古人“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的气节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不谋而合;“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对应“践行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应“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坚定意志;“忠诚所感金石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担当精神等。此外,“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强调谨言慎行,“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强调警惕浮薄之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以民为本,“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强调周全思考、明辨是非、躬行实践,“检身若不及”强调反省自身等,无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总之,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和融通中塑造了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升华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二)共同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定位
    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共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定位。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总书记也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矢志不渝地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的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共产党只有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联合起来才能获得战无不胜的力量。伟大建党精神强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而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应对困难挑战过程中锤炼而成的独特风骨和政治品格。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畏一切艰险,付出巨大牺牲,实现了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华民族“强起来”和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根本上还是要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强调党员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思想和行动一致,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坚持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顽强奋斗。另一方面,纵观中外历史,无数的经验教训表明:古往今来的统治集团和执政党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失去民心,而执政党内部不正之风肆意发展则是丧失党心民心的根本原因。密切联系群众是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障。党的优良作风是党获得人民信赖的重要法宝,党正是通过坚持不懈地作风建设才能源源不断地将人民群众吸纳到党的阵线中,持续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进而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党的优良作风为党树立起了一面吸引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靓丽旗帜,表明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本位和人民至上的高尚情怀。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都围绕着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展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无私奉献、不谋私利的根本价值为导向,凸显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精神品格和坚定立场。
    (三)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产物,前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想信念、政治品格、价值立场和革命意志的总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特质,后者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格化力量,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显著的实践特质。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高度凝聚着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来的精神谱系,是锤炼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政治品格的重要资源,成为党领导人民进行武装斗争、推进社会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相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浸润下,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伟大建党精神的长期熏陶下,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精神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炼出伟大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大公无私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优良作风本质上反映的是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精神特质的外在显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自始至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其核心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党的优良作风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特质。党的优良作风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严酷的斗争环境和严峻的风险考验中不断锤炼塑造而成的,直接反映了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使命感、责任感和政治忠诚度。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党的优良作风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实践特质,是党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能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重要原因。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精神和实践特质,共同构成了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点。同样,也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过硬的工作作风,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得以兴旺发达。
    (四)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都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产生的,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精神动力。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从一个具有辉煌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逐渐陷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悲惨境况,无数仁人义士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而奋起抗争,但终究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够引领中国社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使得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能够找到走向现代化和文明复兴的正确道路。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了精神上的主动,而且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逐渐融入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政治品格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进程。伟大建党精神超越时空、历久弥坚,不仅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党性修养,而且砥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道德情操和革命斗志,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党的优良作风体现了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关系党的形象、人心向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实践动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党时刻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把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指南,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创新党的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作为清除党的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够帮助党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党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和水平。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时刻准备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困难和挑战,全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支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党要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增强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全党同志务必坚持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不断厚植党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二、伟大建党精神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主基调和发展方向
    任何精神价值唯有践行方显其珍贵,任何实践唯有价值理念的指导方能行稳致远。正是基于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以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为指向的党的作风建设才需要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和熏陶。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科学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感召和熏陶下涵养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设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略,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主基调,规定了党的作风建设的运动轨迹。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夯实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信念支撑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科学的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坚定的理想能够指引奋斗的方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夯实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信念支撑。正是有了坚定的信念支撑,党才能够在坚持不懈的作风建设过程中涵养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升华作风建设的境界。党的作风是党的思想和行为特征的体现,也是党员党性修养的实践映射。党的作风建设直接针对的是党内风气和政治生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根源于部分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没有拧紧,从根本上看还是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党性修养不够,在实践中没有真正地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一经创立就立即投入复杂尖锐的武装斗争中。同时,客观形势使得党在革命中吸收和发展的大批党员大都文化程度低,尚未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党的作风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几次“左”倾和右倾错误。毛泽东先后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等重要著作,主要目的就是要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党内的指导地位,为肃清党内错误思想和作风创造良好条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勾勒出中国共产党进行系列整党整风运动的鲜明底色,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作风建设的独特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不求进步、贪图享乐的情绪在党内浮现,毛泽东对这种忘却初心、背弃理想信念的精神懈怠风险高度警惕,严加防范,并通过各种作风建设的有力措施提升全党的党性修养水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重新恢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党的作风建设重新步入正轨,优良作风得以恢复。迈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党的作风建设以锐利的思想武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央八项规定破题,直指作风顽疾,从强化党员的学习、坚定党员的信念出发,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集中性教育,以理想之光照亮奋斗征程,提升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形象和党风政风持续向好。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塑造了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在鲜活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等工作作风,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夯实党的作风建设信念支撑的根本源泉。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指向
    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指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历史,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能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党的作风建设就是要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把更多的革命力量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用整风方式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成功范例,逐渐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党找到了一条通过思想政治建设有效解决党内作风不纯、思想不纯等问题的有效路径,厚植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走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执政的“赶考”之路的清醒和坚定。新中国成立后,党成为了掌握全国政权、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执政党,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指向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发动了一系列整党整风运动,加强党内教育,整顿基层党组织,对于持续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指向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建设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强大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奋斗。党的十四大将“从严治党”正式写入党章总纲,奠定了党的作风建设新的发展基调。党重建纪检监察系统,建立巡视制度,党的作风建设的时代内涵持续丰富,制度基础不断巩固,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提供了坚实保障。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指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就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把党的优良作风给丢掉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抓起,坚持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总之,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党始终做到初心如磐和使命在肩,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断书写党的建设新篇章和开辟党的建设新境界,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心骨永不褪色。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品格特征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风骨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英雄本色,既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品格特征。毛泽东曾感慨道:“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正是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品格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面对异常残酷的斗争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强大,党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境地,正是依靠顽强斗争取得了革命事业的胜利,确保全体党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也成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长期面临社会生产力落后和帝国主义封锁、打击、制裁等内外部挑战,无数共产党人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在艰苦奋斗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向前。进入新世纪,地震、洪水、雪灾中逆行的战士,倒在缉毒路上的人民警察,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白衣战士,以及生命定格在脱贫路上的扶贫干部等,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甚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赢得了无数群众的称赞和衷心认同,充分彰显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品格特征。***总书记曾号召全党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焦裕禄同志“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品格同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是共存的,这些品格特征无论什么时代都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模范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在新的赶考路上要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就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风骨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旨归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根,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旨归,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必要条件就是对党忠诚,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把对党忠诚确立为立党原则,对党忠诚是每个党员入党之时作出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要求每个党员都要拥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体现的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党的事业的清晰认知和忠实拥护,体现的是共产党员崇高的政治信仰和坚定的政治决心。首先,对党忠诚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指向,要求每个共产党人树立对理想信念的高度自觉。对党忠诚的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的作风不纯大都是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不纯导致的。党的作风建设以坚定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的党性意识为指向。其次,每个党员加入党组织就意味着要在言行上与党的要求保持一致,拥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鲜明体现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全党同志以更高的标准审视自身作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后,对党忠诚体现在每个共产党人的不懈斗争中。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如何通过不懈斗争确保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都是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党的百年发展史表明,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最大增量,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力度和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党内部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只有坚持不懈地与党内各种不良作风做坚决斗争,党才能获得人民衷心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同人民的关系,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在不负人民的基础上赢得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什么,我们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尤其新时代10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保持“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党而言,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的政治警觉,从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不正之风下手,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坚持精准施治、久久为功,紧盯“四风”新表现新动向开展明察暗访、专项检查,严查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党的作风建设成效卓著,党风政风不断向好,民心为之大振。总之,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根本落脚点都是有力维护和有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二者共同构成了党的作风建设的价值旨归。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要时刻检视党员的对党忠诚度,党的一切工作要以是否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人民是否满意为根本衡量标准,将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贯穿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不断巩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基础,持续升华党的作风建设的精神境界。
    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信念支撑和价值旨归,集中体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品格特征和实践导向,是开展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和服务于人民。只有始终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作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长盛不衰、生机不断、活力永存。
    三、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升华作风建设之魂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10年,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下,党的作风建设领域不断拓宽,党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能力显著增强,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新时代新征程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以升华作风建设之魂依然任重道远。面对“四风”顽疾仍存抬头隐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等问题,全党全社会要大力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坚定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定力。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浸润熏陶下开创作风建设新境界
作为党的铸魂工程,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引领性、贯通性、支配性作用。对于任何一个现代政党而言,物质性力量不一定能够确保一个政党永远强大,只有结合思想性和精神性力量,才能不断提升政党的政治品位,为一个政党永远强大提供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加依靠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共产党,要大力弘扬与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上固本培元,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不断升华党的作风建设之魂。具体包括:(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全党要掀起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风,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一种习惯,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夯实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和信念支撑。全党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党要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切实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伟大建党精神坚定理想、锤炼党性,不断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2)聚焦党史学习教育,坚定历史自信,在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作风建设的丰富滋养。***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反思历史、以史为镜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坚持党史学习永远在路上。党的历史塑造了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党的优良作风,新时代新征程要持之以恒地从建党以来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中领悟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以历史为根基和线索探究作风建设的动力来源和有效路径。为此,既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和长效化的党史学习机制,也要发挥好领导干部党史学习的“头雁效应”,抓实党员的日常学习教育和管理监督。(3)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将学习成果内化为实践创新的强大动力。***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全党同志一定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干、笃行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质。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作风建设伟大实践的全过程,通过作风建设的实效性彰显伟大建党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的显著优势。同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ongxiezuo.com/7747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8月23日
下一篇 2023年8月23日

相关推荐